1.为园艺专业教师教学实践及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为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业务精湛、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创造更好的条件。
2.打造一流的实验实训条件。学校重点武装该实验实训基地,逐步使实验实训仪器设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平均每个实验室可同时保证50名学生参加实验实训。完善组培生物技术实验设备并建设相应标准的现代化花卉大棚。
同时,将显著提高园艺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训基地建成后,让学生参与生物技术应用的每一个操作过程,使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掌握实际操作的技术。如从“生产环境、操作程序、组培苗的管理、接种用具的清洗、灭菌”等掌握组织培养全过程的操作;从各个环节的操作掌握组织培养设备的使用方法、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技术、快速繁殖与脱毒技术、植物组织培养苗的工厂化生产技术、园林及观赏植物常见品种的组织培养实用技术。从而实现园艺、园林花卉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显著改善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学生全面而系统的学习,既培养了专业学习兴趣,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熟练掌握了技能,又极大地提高了就业质量。
在建好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我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相对稳定、合作关系密切的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在福建(三明)六三种业有限公司、福建泉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沙县良种场、沙县西山村、大田县广景花卉有限公司、南平市延平区旺森花卉良种场等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10余处,为有效开展园艺、园林花卉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2006年5月至12月,在三明市委农办牵头下,我校与市农业局、市园林管理处、市园艺学会等部门、学会共同参与针对我市观赏园艺、花卉、果树栽培、蔬菜栽培、烟草栽培、食用菌栽培等园艺专业产业人才需求调研。根据调研报告显示,未来三年时间内,仅三明市各县(市、区)园艺类专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总数就达5300—6500人。
多年的园艺专业办学进程中,我校不断完善实验室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广泛为社会开展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技术服务等,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实践经验,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3.建立完善的、设施先进的、完全满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将与10多家合作企业继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提供技术、人才和信息服务,为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把基地建设成为三明市乃至全省中职园艺专业教师的培训基地和园林花卉人才培训与技术服务的中心,立足农村,服务“三农”。在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教育厅、三明市委农办和三明市委教育工委的支持下,为农民转岗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积极为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业务素质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我校于2003年建立了职业技能鉴定站,针对园艺、园林花卉专业,积极开展花卉园艺工、绿化工等中级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近两年来,园艺、园林专业毕业生100%参加技能鉴定获得中级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据调查统计,近两年来,我校园艺类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达96.2%,从事园艺、园林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占83.9%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8%。
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基础”,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设置专门的职业资格证书模块课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职业学历教育职业岗位培训”的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上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度,而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时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实践教学。尤其是通过“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到园艺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反馈的信息,我校2002、2005年分别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把园林花卉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类;在技能培训上,根据该专业的岗位面向,按照不同岗位的技能需求,采用了“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技能竞赛”的培训方式,如:插花训练花店实习插花比赛、苗木繁殖嫁接训练苗圃实习嫁接比赛等模式。在专业模块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组织培养、设施栽培技术、测土施肥技术和无公害栽培技术等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应用。
近十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基础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两高”人才(高素质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构建“双证制”、“多证制”人才培养模式,抓住专业、课程、教材“三大”建设,坚持校企合作,实行“2+1”和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努力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招生就业、校园稳定等方面建立起了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保障机制,全面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使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文明学校、省职教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三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三明市创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三明市(首批)德育特色学校、三明市推行办事公开示范单位、三明市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等。
其次,有较强的师资队伍。该专业现有专职教师30人,其中“双师型”教师20人,高级职称17人,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含技师)9人。全部教师学历本科化,有10位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这些教师长期从事园艺、园林花卉专业的教学、科研、培训和技能训练工作,实践经验十分丰富,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有6人担任省、市专业教研会、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省级优秀青年教师、市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各1名,市级以上各类表彰9人,有2位教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3本,其中有1本教材覆盖本校及沙县农广校,并将在全省农校中推广。
另外,对于专业实践性强或实践教学时数多的课程,学习成绩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三农”服务是我们的宗旨。因此,该基地建成后,一方面,可以建为我市及全省中高职园艺专业教师的实训培训基地。如我校已与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及本省各地市农业学校、林业学校和本地职业中专学校10多所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友好、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可以进一步加强协作和交流,提供教师实训的平台,起到资源共享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建成为园林花卉人才培训与技术服务的中心,为花卉产业技术、科研人员的学习、培训、科研、交流等提供良好的平台、示范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可以建成为三明及周边地区花卉苗木产业、企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花卉园艺工、园林绿化工的培训基地。
该项目建设主要是改建、扩建植物组织培养室,进行图形工作站、植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等设备更新,迁建、新建园林花卉实训基地,新建现代化标准大棚2400平方米,添置生物技术中心和苗木生产相关设备等。
该建设项目实施后,将使我校生物技术应用实训基地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使园艺专业的办学特色更进一步地得到体现,有助于实训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及毕业生质量的全面提高。并促进以生物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园艺产业所带来的新的活力,实现园艺产业与生物技术等应用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
园艺专业现已建成植物环境实验室(含土壤肥料、植物植生、分析、显微镜等实验室)、生物技术中心、花卉苗木培育实验室、植保实验室、测量学实验室、综合设计室、图形工作室等10多个专业实验室,拥有实训设备736台/套,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61.4万元,其中生物显微镜80台、实体显微镜40台、组培净化医用操作台6台、PCR仪2台、电光全自动分析天平20台、专用计算机160台、测量仪器设备22套、容器育苗基质生产设备1套及植物炼苗设施等。
我校原有果山70亩,种有各种品质优良的水果,为三明果树的示范园区,可提供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同时还有一个占地12000多平方米的花圃,内有温室、大棚等,拥有观叶植物1000多盆、盆景200多盆、高级绿化苗木3.8万株、其他盆栽植物3000多盆,在沙县乃至三明市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由于三明金沙高科技园区的开发和道路建设需要,花圃已被征用建成了道路。因此,我校在校内重新建成了实验苗圃、生物技术中心等实训基地,并已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花卉栽培大棚,共2800平方米,为三明市最大、最好的大棚,进一步完善了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学校隶属于福建省农业厅、三明市人民政府,创办于1965年,地处交通便利的三明金沙高科技园区内。学校现有土地面积413亩,校舍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环境优美,景色怡人,设施齐全,师资雄厚。拥有组织培养室等26个专业实验室。图书馆藏书16万册(其中电子图书6.1万册)。现有教职工162人,其中专任教师144人,高级职称教师38人,“双师型”教师46人。我校教师已实现学历本科化,现有28位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共4182人。
根据园艺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校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生产考察、观摩教学、演示教学等感性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沟通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合作能力。同时,根据课程特点,把课堂设到田间、苗圃、组培室等实训场地,学生成为了学徒,边学边动手验证;而教师则成为师傅,既给学生授课又手把手地传授技术,从而把专业技能比较充分地传授给学生。
我校园艺专业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1975年复办时,我校即创办了茶果专业,学制为两年。1982年,开设了园艺专业,学制为四年,1997年起改为三年。1998年又从园艺专业延伸开办了园林花卉专业,学制三年。创办至今,园艺专业(含茶果、园林花卉专业,下同)累计向社会输送了1420名毕业生。多数毕业生主要从事园艺及园林花卉专业的技术与管理工作,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园艺行业的企业家和生产技术骨干,活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线,涌现出了郭上高、郭华强等一大批优秀专业毕业生,他们的先进事迹先后刊登在《三明日报》等报纸上,在三明乃至全省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现有园艺类专业在校生669名。
省农业厅、财政厅及市人民政府拟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共提供150万元资金支持我校园林花卉实训基地的建设;我校也将多方筹措250万元资金,推进项目的实施。
该专业已投入300多万元资金进行专业实验室改、扩建,并添置了相关仪器和设备,已建成的园艺方向相关实验室、生物技术中心、园林花卉实训基地,符合项目实施的要求。
首先,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实施工作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任项目负责人,实验中心主任担任项目工作小组组长,由教研组长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课教师任成员。由于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专业覆盖面广,且学历和职称层次高,又年富力强,具有丰富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决策的科学化及项目完工后的专业实用性。
我校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做法是:(1)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教学,强调能力培养”为原则,整合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2)根据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理清岗位技能,建立专业实践技能教学体系,把技能分解在课程建设中,落实在课程教学与实践中。(3)加强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资格证书体系的联系。(4)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结合培养目标和本专业覆盖的职业岗位需要,在选用中职教育规划教材、优秀教材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发校本教材(含讲义、指导书等)。如:先后开发了《花卉的分类》、《无土栽培》、《园艺植物栽培》等校本教材,其中《无土栽培》等已覆盖本校及沙县农广校,并将在全省农校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