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9日上午10点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光明接受三明市政府门户网站专访就“推进三明乡村建设”主题与广大市民直接在线交流,倾听群众心声、解答热点难点问题。
基于三方面考虑。第一,乡村建设是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部署的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专门写了一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在标题中出现行动的就这一个,并提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21-2023年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出了要求。2022年3月,中办、国办专门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乡村建设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
第二,乡村建设对实现农村和农民共同富裕具有深远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还有一定差距;二是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在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前提下,怎样克服我们的痛点,补上我们的短板?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补上农村在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在人居环境方面短板,对我们在2025年、2035年、2050年三个节点,完成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关要求,意义非常重大,所以乡村建设是实现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一大抓手,也是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重要举措。第三,乡村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农村建设相对城市建设而言,包括“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投向农业和农村,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早在去年11月,我市就贯彻落实8月份出台的《福建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制定印发了《三明市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对我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进行安排部署。
我市《实施方案》结构上与省上方案总体保持一致,由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创新和健全乡村建设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强组织领导等5个方面组成;内容上对照省方案提出的12方面31项内容,我市提出实施12项行动,并细化为33小项具体任务。
一是实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行动,二是实施农村道路畅通行动,三是实施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能力提升行动,四是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行动,五是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行动,六是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七是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行动,八是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九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十是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十一是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行动,十二是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行动。
十二项重点任务点多、面广、量大,里面有不少大家热切关注的问题。比如,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面,如何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一是引导农民群众自主改造提升未达到卫生规范的厕屋,改造不符合建设技术规范的三格化粪池。二是因地制宜继续改造升级一批老旧公厕,支持有实际需求的自然村新建改造农村公厕,完善乡村景区旅游厕所、农村公厕管护制度。三是加强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有机衔接,对城镇周边村庄,鼓励将厕所粪污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处理;对已建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将周边厕所粪污做到应纳尽纳;对人口较少且居住分散的村庄,鼓励单户或联户建设三格式化粪池。
一是铺好农村路。城乡道路互联互通水平提高,永安市、建宁县、泰宁县3个县(市、区)成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市累计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3800公里。二是供好农村水。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户以上集体供水)89.1%。三是盖好农村房。城乡建设品质显著提升,“有新房没新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房长制”等农房管理机制获住建部肯定。全市累计完成1046个村庄规划编制,进度居全省首位;累计整治裸房31868栋。四是办好农村学。城乡基础教育水平更加均衡,三明入选全省唯一的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城乡“总校制”、教师“双向奔赴”等做法全国推广。五是行好农村医。农村医疗供给显著增强,村医“薪制”、基层医生“订单定向”培养和县、乡、村三级中医医生全覆盖等基层医改做法全国领先。全市所有1253家一体化村卫生所均开通医保报销,方便百姓在家门口就医。六是织好农村网。数字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创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1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11个。全市建制村以上区域4G、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重点乡镇实现5G信号全覆盖。七是美好农村颜。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创建全国生态实践创新基地2个,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3个,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八是兴好农村业。乡村产业持续发展,三明市成为“中国稻种基地”,制种面积、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稳居全国第一。全市培根肉产量占全国的20%,烟叶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居全省第一。全市油茶林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全市培育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
“五个美丽”建设是指建设一批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微景观、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美丽田园、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我市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累计建成25600个以上美丽乡村庭院、6944个以上美丽乡村微景观、1536个以上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400个以上美丽田园、88个以上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目前,我市已建成美丽乡村庭院9122个、美丽乡村微景观2465个、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559个、美丽田园175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59个。在今年2月全省公布的50个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典型案例中,我市有6个案例上榜,具体为: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陆文贵庭院入选美丽乡村庭院;清流县龙津镇拔里集美时入选美丽乡村微景观;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小公园入选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尤溪县联合镇连云村联合梯田入选美丽田园;泰宁县梅口乡水际村(美丽森林人家)和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美丽休闲乡村)入选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
一是铺好农村路。城乡道路互联互通水平提高,永安市、建宁县、泰宁县3个县(市、区)成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市累计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3800公里。二是供好农村水。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户以上集体供水)89.1%。三是盖好农村房。城乡建设品质显著提升,“有新房没新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房长制”等农房管理机制获住建部肯定。全市累计完成1046个村庄规划编制,进度居全省首位;累计整治裸房31868栋。四是办好农村学。城乡基础教育水平更加均衡,三明入选全省唯一的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城乡“总校制”、教师“双向奔赴”等做法全国推广。五是行好农村医。农村医疗供给显著增强,村医“薪制”、基层医生“订单定向”培养和县、乡、村三级中医医生全覆盖等基层医改做法全国领先。全市所有1253家一体化村卫生所均开通医保报销,方便百姓在家门口就医。六是织好农村网。数字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创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1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11个。全市建制村以上区域4G、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重点乡镇实现5G信号全覆盖。七是美好农村颜。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创建全国生态实践创新基地2个,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3个,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八是兴好农村业。乡村产业持续发展,三明市成为“中国稻种基地”,制种面积、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稳居全国第一。全市培根肉产量占全国的20%,烟叶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居全省第一。全市油茶林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全市培育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
一是组织保障。将组织农民参与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举措,发挥县级党委“一线指挥部”作用、乡镇党委“龙头”作用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用好驻村和工作队,提高组织动员农民能力。 二是人才保障。深入实施设计下乡、“百校联百县兴千村”“万企兴万村”等行动,建立乡村建设辅导制度,组织专业人员下乡进村开展陪伴式规划、设计和建设。 三是投入保障。创新政府投入机制,对以工代赈项目可按照有关要求不进行招标,对农民投资投劳项目采取直接补助、以奖代补等方式推进建设。 四是监督保障。定期调查评估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情况,将项目实施前农民对乡村建设政策和参与方式的知晓率,项目实施中农民以投工投劳、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参加建设的参与率,项目实施后农民对项目质量和建设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作为项目批准立项、奖补资金拨付、竣工验收的重要指标。 五是宣传保障。支持县(市、区)选树一批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先进村、模范户,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
自从中央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来,三明市乡村建设是如何具体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文件精神?譬如:三明市在乡村民主建设中有什么具体举措或成功案例?
2022年11月我市制定印发了《三明市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其中的工作原则之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意在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增强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乡村民主建设中具体举措:一是用村级议事决策机制和村级民主协商议事机制,推动村级重大事项、重大工作、重要问题都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二是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三是在项目谋划、建设、管护等环节组织农民说事、议事,鼓励村民投工投劳,推行“门前三包”、受益农民认领等农民自管方式。此外,鼓励民营企业、商会组织积极投身乡村建设。成功案例:如建宁县均口镇隆下村采取前期规划“村民共谋”、项目实施“村企共建”、靓丽庭院“全民共评”、幸福指数“大家共享”等办法,激发群众主体作用,全面促进整治提升工作。再如永安市、宁化县等地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管理模式,农户通过每月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评比获取积分,可到村设立的积分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有效调动群众参与整治的主动性。